媒体聚焦
媒体聚焦
Media focus
创新,造就了紫金的飞跃
2004/11/17 39298
      《闽西日报》采访组 2004年10月16日、17日,在上杭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史册上可以重重地写上一笔:中国工程院古德生、陈毓川、于润沧、邱定蕃、裴荣富、张文海等6位院士和国家科技部、技术协作院校的专家聚集公司的第三次科技大会,为紫金矿业的新一轮发展出谋献策。   一个曾被认为没有开发价值的矿山,依靠自身的拼搏发展起来,是什么一下吸引了6位院士和国家科技部、技术协作院校的专家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说“是创新造就了紫金的飞跃。他们通过不断创新,成为中国黄金保有可利用资源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世界级黄金矿山,而这一切皆因紫金有一个具备卓越创新能力、强烈创新意识的领导班子,建立了健全的创新机制,形成了自我特色的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广泛的创新技术合作、协作关系。”   上杭紫金山金矿从上世纪50年代起经过了4次勘探,结论是“符合开采标准的黄金只有5.45吨,是一个小规模、低品位、矿体变化大、效益不理想的矿区”。面对这个残酷结论,紫金人没有气馁,依靠一股不信邪、不服输的科技创新精神,对紫金山实施了有效开发,到2003年,实现产金超10吨和利润超4亿元,从而使福建首次跻入全国黄金生产三强。对紫金的飞速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说,紫金矿业是闽西红土地上闯出的一匹不凡黑马。   董事长陈景河这样诠释紫金的奇迹:“我们靠的就是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创新是矿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他说,体制创新,让公司有了一个科学完善的股权结构,并较好地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管理创新,大大节约了投入。如采矿工程采取众多市场化运作的手段,只用了6个亿,按以往的方式至少要十几亿。技术创新,紫金矿业从诞生起就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通过实施“全国性的人才战略”吸纳了一大批博士、硕士等高精尖的科技精英。实行科技项目招标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体制、科研免责制、科研成果重奖制、科研人才培训制等,每年的科技投入,已超过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五,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紫金的创业史记载着许多不平常:   ——闽西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它和公司矿冶设计研究院、厦门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列为三大科研机构,使一大批课题被攻克并被应用到生产实践。成功在中国南方实行尚无先例几乎不可能的堆浸提金法,使大量原不符合开采标准的低品位矿石有了开采价值。可采储量由此上升到了200多吨,成了全国最大的金矿。   ——“亚洲第一爆”。紫金山金矿由硐采转为露采,提出实行定向抛掷大爆破方式揭开金矿盖子创造了亚洲爆破史上的奇迹。这次爆破节约了半年的剥离废土时间和1000多万元的剥离经费,奠定了紫金山金矿在全国黄金行业的龙头地位。 ——湿法提铜技术,首开中国细菌炼铜技术先河。它为紫金山下部大量铜矿的开发和公司的对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露天陡帮开采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黄金冶炼厂萃取快速提纯工艺,使冶金规模达到每天100公斤以上,黄金纯度达到99.998%以上。 到目前,紫金已有十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黄金科技进步特等奖或一等奖,20多个项目获其他部委奖,拥有4项发明专利。公司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    (摘于《闽西日报》2004年11月15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