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新闻
紫金新闻
Zijin news
紫金从这里走来——来自中国第一大金矿的发展纪实报道
2009/09/04 13123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有色金属史的传奇神话,紫金矿业集团从这里起家。

从上个世纪末巍峨的紫金山上千吨炸药大揭顶的那一声巨响,到新世纪初中国第一大金矿在这里的巍巍崛起,紫金山金铜矿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就成功地将一个曾险些被放弃的矿山演绎成有色金属界的传奇神话。

有人曾用一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之词,生动地诠释了金山人的辉煌与荣光。作为集团公司一面光辉的旗帜,紫金山更是一种精神图腾:

在紫金矿业奠基和建设的时间里,金山人以无私的奉献,捧出一吨吨金子,滋养了襁褓中的紫金矿业,并始终在紫金矿业走向“高技术效益型特大国际矿业集团”的道路上,充当核心企业的角色,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

历经了白手起家的艰难和肇兴,承受了一部交织着歌与泪的历史,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一届届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金山人终于如一支善于在不可能中创造奇迹的劲旅,出现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

这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充满了奇迹的新世纪。

只有在这个世纪、只有在紫金山,才会出现这样的奇迹:近几年,紫金山金铜矿已成为国内单体矿山储量最大、采选规模最大、黄金产量最大、矿石入选品位最低、单位矿石处理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的黄金矿山……

开 基·铸剑紫金山

历史仿佛总是这样:它从不平淡地直线运动,总在曲折的变更中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紫金矿业创始人陈景河再次踏上紫金山的时候,国内黄金企业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改革传统发展模式的关头。

也就是在此时,以陈景河为首的几个年轻人开始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进行着冷静的思索:紫金山到底是一座聚宝盆还是一只炙手山芋?

其实,历经十年的勘探,陈景河、蓝福生、黄毓咸、曾庆祥等紫金的拓荒者深信紫金山极具开发价值,他们也深知在上杭这样的革命老区,发现紫金山这样的金矿对老区人民和当地经济意味着什么。

可是专家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结论却令人沮丧:紫金山的金矿品位低、投资大、风险高,开发价值极小……

也许他们谁都不太可能知道,那一纸洋洋洒洒的可行性论证报告终结的不是紫金山的命运,而是另一种新思维肇兴的呼唤。

已经很难想象,那年的这个消息对陈景河他们意味着什么。今天,也只有当我们翻看紫金的卷册时,才能依稀听到他们心底长长的一声太息过后不信“我命由天”的呐喊。

那是一种新思维挑战传统的呐喊。在杭川大地疲惫的胸腔里涌动着活力,它积蓄着、酝酿着、充漾着,终于在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土地上,精准地寻找到了一个诞生口,那就是紫金山。

专家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出来后,紫金山金矿在国家立项时差点被否决,福建省、龙岩市也决定将紫金山的开发权下放给上杭县。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并取得重大勘查和科技成果的紫金山金铜矿居然没有开采价值!这让陈景河感到难以置信,根本原因何在?

根本原因在于体制问题。此时的陈景河心里洞若观火:紫金山要发展必须改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必须进行体制创新!

在“紫金矿业之歌”里有这么听来荡气回肠的一句:“敢走前人未走路,勇攀世界最高峰”。这实质上是当年的紫金山拓荒者们决心挑战传统、挑战权威的一种真实写照。

带着这种豪迈,他们凿开了杭川大地古老而坚硬的肌体,在紫金山上种下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火种。

紫金山第一期开发之初,设计部门开出的资金是2900万元,尽管陈景河在国家黄金局的支持下,从人民银行获得了350万元的专项资金,但是差距和缺口仍然太大,用350万元去办2900万元才能完成的事情可能吗?事实证明,陈景河他们做到了。

现实也许永远比传说更神奇:

开发紫金山,首先要搞技术改造。紫金山金矿的品位低、氧化度高,引进“堆浸法选矿工艺”是最合理的。尽管堆浸法选矿工艺曾在中国西部和北部气候条件较好、地势平坦的地方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是对于地处气候湿润的闽西山区、满是悬崖峭壁的紫金山来说,堆浸法选矿工艺能成功吗?对此当时领导和专家权威们都普遍持否定态度。

“就要干别人干不成和不敢干的事!”陈景河的信念很坚定。在启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第一期技改。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紫金山一期技改成功了。他们利用堆浸法取代了当时国内黄金行业普遍采用的全泥氰化工艺,在规模扩大五倍多的同时,总投资只用了700多万元,不到原设计投资的四分之一。它的成功运用,使品位低、无利可图的紫金山金矿放射出了灿烂的光芒;堆浸-炭浆联合工艺又使紫金山金矿在综合技术和经济指标上,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成功地开发和研制出无氰高压解吸-电积设备,将冶炼黄金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生产成本却下降了40%。

紧接着第一期技术改造,紫金人又自筹400万元资金进行了第二期技术改造。1996年,二期技改完成之后,紫金山实现了井下运输的机械化,生产能力提高了一倍,实现了环保的零排放工程,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硐室爆破;凭借科技进步,紫金山吨矿石的综合成本降至不足全国平均成本的1/5……

当众多领导和专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这里时,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深情、一种殷切的期盼凝注在紫金山的身上。

筑 基·世纪构宏图

1999年,这是一个别具深意的年份。从这一年开始,紫金山完全具备了国际法上的四个要件:自己的矿区、自己的职工队伍、自己的管理机构和自己的生产业绩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在此基础上,陈景河他们开始放开拳脚在紫金山指点山川、任意挥洒。

紫金山早期的开采方式,采取的是被形象地称为“掏鸡蛋黄吃”的洞采方式。这种方式明显的缺憾是矿石采选量少,影响了了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

陈景河显然也充分意识到了紫金山要做大,要提高规模和生产能力,就应该改变采矿方式,由洞采改为露采。

但是在国内矿山开发领域,由露天转到地下的不少,由地下转到露天的却不多见。而对于紫金来说,一旦由洞采转为露天开采,则意味着前两次技改的成果将成为历史遗迹。

紫金人总是这样出人意料:1999年11月,仿佛是带着某种召唤,伴随着一串惊雷般的巨响,古老的紫金山从沉梦中惊醒——这场被称为大揭顶的千吨级大爆破,削平了紫金山整个山头, “金猴子”终于冲破“五行山”的笼牢,蹦了出来,紫金也从此拉开了第三期技改和大发展的序幕。

这一年,紫金山金矿的黄金产量、采选规模均独占全国黄金矿山的鳌头,公司也被列入了国家经贸委黄金管理局重点扶持的十大黄金集团,被核定为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在新世纪的曙光即将在共和国的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刻,紫金山开始这次技术改革,其意义不言自明:他们将要用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迈进新的世纪,延续梦想,创造未来。

这是一次迎接新世纪的检阅,更是一份庄严的承诺。新生的紫金将踏着世纪千年的钟声,走向新时期的历史舞台。

紧接着的是第四期技术改造,这次技改完成之后,紫金山矿山规模将扩大到3万吨/日,一个年处理矿(岩)石超千万吨的世界级大矿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

回顾紫金山跨越式发展的神奇历程,现任的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陈家洪说:“紫金山的成功一靠技术进步,二靠管理,它们围着一个中心转,这个中心就是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本色不变!”

还是在紫金山搞地质调查的时候,地质队员出身的陈景河带着地质小组,自己背标本,炎热的夏天,几个人只有一小盆水,渴了,喝几口自己从山下背上来的凉白开水;饿了,就着咸菜啃几口干粮;靠着这种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陈景河等创业者硬是用自己的双脚,一寸一寸地踏遍了紫金山的每一寸土地……

矿山开发之初,由于经费十分短缺,创业者们就住在油毛毡工棚,矿山只有几部低价购买的二手车,建设项目自己设计和组织施工,出差吃方便面,不住宾馆住旅社,一分钱变成两分钱花……,

艰苦创业的事例不胜枚举,十几年过去了,这个艰苦朴素的传统一年一年传承下来,融入到紫金山金铜矿的方方面面的管理,渗透到工作中的细枝末节,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和巨大的凝聚力。

现在的紫金山金铜矿,依然是为集团公司贡献利润的“第一大户”,但是,它的财务管理却抠得更紧了,这可以从招待费用中看出来。财务数字表明,紫金山金铜矿近两年的全年业务招待费仅为50万元。

紫金山金铜矿矿长陈家洪说:“节约是我们多年养成的本领,我们还可以在节约的问题上做大文章。金铜矿正在全面深入开展‘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的活动,这个活动将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

艰苦中孕育的感情是难忘的,在这种经历中也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廉洁自律”为内涵的“老板意识”,这种精神表现为以市场观念为核心的对企业发展的高度责任心、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早在开发紫金山时,陈景河就在紫金的管理层中倡导这种“老板意识”,强调必须“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家里的事来办。”初步形成了一种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先导,员工积极参与的以企业为家的主人翁精神。

解决好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在企业中的定位,事关企业活力。

2000年,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劳动及人事制度改革议案,企业出资100多万元一次性买断290名全民所有制职工工龄,铁工资、铁交椅、铁饭碗砸破了。公司上至总经理,下至员工一律实行全员合同制、聘用制,形成了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定期考核,工资奖金与岗位责任、工作成果挂钩,奖勤罚懒、奖能罚庸,形成了充满生机活力的内部劳动力和人才市场机制。

与此同时,他们还按市场规律办事,推行社会化协作,市场化运作,不搞小而全、大而全,甚至连基建采矿全部外包。市场化精细管理模式将已经基本成型的管理创新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在现有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实现一个质的发展和进步。据测算,采矿剥离1000万立方米,仅设备投资就需要2亿元,还要配置500名技术工人。采用招标给专业施工队伍后,承包方人员带装备进入施工现场,既节省企业大笔投资,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

2009年的夏天,行走在紫金山金铜矿新矿部门外的湖面上,一只只水鸟飞翔,空气中夹杂着山花的芬芳,很难想象,这里已经经历了十多年战天斗地的金矿开采。

紫金山金铜矿位于上杭县城上游的汀江河畔,山高壁陡,金矿贮存在海拔600米,方园5平方公里的山峦中,矿石总量达数亿吨,若干年内,不但要把如此巨大数量的矿石底朝天地掀开来,经过破碎堆浸、冶炼,特别是每年要用千吨剧毒的氢化钠溶液喷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石流灾害和环境污染等,后果不堪设想。

矿领导有一句行话:“黄金有价,环保无价。”建矿以来,他们一直实践这句诺言,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环保设施建设与工程项目建设“三同时”,不留尾巴。10多年来,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资金,搞环保建设和治理。在一至四期工程中先后建了8座拦渣坝,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在采场,对稳定边坡进行植被的恢复,仅2004年就植花木16.2万株,植草皮6.31万平方米,点播种籽15.73万平方米,形成了林、草、矿三位一体的复合绿色生态体系。

在实现防治污染从末端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中,一大批环保科研项目的研究成功和实施,极大地提高了紫金矿业科技环保的含金量。《含金固体废弃综合利用项目》被列为国家“十五”火炬计划,并列入国家“二五”环保规划重点工程。该项目利用矿石可选性好的特点,采用先进的联合选矿工艺,使极低品位矿石得到充分回收利用,减少了剥离土的产生,达到科学合理处理固体废弃物的目的。在冶炼提金上,自行研制无氰高温高压解吸——电解湿法冶炼工艺,做到清洁生产和无污染;与中国环科院合作的《紫金山金矿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规划研究》课题,已提交成果;承接国家科技部下达的《黄金生产废水废气零排放技术应用》推广项目,正在完善;与各科研部门合作的生态恢复研究试验也在全面进行之中。高科技的环保技术、健全的环保机构、严密的环保考核制度,以及废水零排放和循环利用,使汀江水的水质经上级环保部门的多次检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勿庸讳言,终究有一天,上杭的金铜矿资源会枯竭,这座因紫金而兴的城市,将以一方蓝天碧水、一片繁茂的绿色、一个个高科技的遗迹,永远铭刻紫金的名字。

尾声·潮平帆自远

这是一个能人辈出的集体。这是一座传奇的中国矿山。短短的十几年间,它以执著的信念、稳健的步伐和无限的成长空间,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在所有人准备握别英雄,握别一个伟大时代的时候,紫金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纪神话:从不可能到可能,中国第一大金矿在这里崛起。

站在紫金山上,抚摸着中国第一大金矿的骨架,历史在这里凝固了,凝固成了一种图腾、一种精神。

那是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紫金山就无法走入新世纪的地平线,就无法抵御10余年的风雨,就无法从废墟中重生,更不能迎着这个新世纪的曙光。

多少的光荣、多少的艰难、多少的压力,统统不说,紫金山,用一个个金黄的名字,写成了神话。

我们有那样的理由期待未来。不仅因为紫金山金铜矿的常青储量,因为其体制革新,技术进步,管理规范;还因为紫金山有自己的魂。

如同丰碑一般的魂,那是一种永远年轻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