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故事
工匠故事
CRAFTSMAN STORY
我在紫金成长 | 叩问大地:一位紫金地质人的山河征途
2025/10/16 865

本文作者为白晓明,多宝山铜业副总工程师,紫金矿业2024年优秀青年人才

 

2013年夏末,我告别了凤凰花开正炽的福州大学校园,踏进了紫金矿业的大门。

和师兄弟们一道,我们接过地质锤、罗盘、放大镜这“地质三宝”,奔赴全球各地,用脚步丈量山河,为资源增储探路,也亲眼见证着紫金矿业全球化的壮阔征程。

 

背篓承载找矿初心

我的地质锤第一次叩响大地,是在甘肃甘南的舟曲。

初到舟曲,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差异让我颇感不适。

更难忘的是,抵达不久便遇上“7.22甘肃定西地震”。我们住的小旅馆房间剧烈摇晃,楼板发出“轰隆隆”的轰鸣,团队中的年轻成员都非常害怕,连续几天夜里难以入眠。上山作业时大家也心有余悸,甚至有人想打退堂鼓。

这时,一位老地质队员打趣道:“听说大地震之后,地层压力变化有可能析出新矿脉,咱们没准因祸得福,摸到金矿呢!”这番话虽有“玄学”调侃之意,却藏着地质构造活动的科学逻辑。大家听着笑了,氛围轻松下来。

正是这种乐观与信念,让我们逐渐卸下心理包袱,更专注地投入到找矿事业中。我紧跟着前辈们,把小方桌当看图板,农家院作会议室,每天在千米落差的陡峭山路上往返,破旧竹编背篓装着沉甸甸的生活物资和岩矿样品。

这三年,是紫金给我意志的磨砺,更是成长的馈赠——我读懂“脚步丈量大地”的分量,更掂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紫金精神的千钧之重。恰在我入行的这几年,紫金实现“矿越开越大,资源越开越多”的良性循环,在福建、贵州、新疆连获找矿重大突破,为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交上了亮眼答卷。这背后凝结着我们紫金地质人的汗水,也照亮了我的职业前路。

2014年,在甘肃舟曲勘查区白晓明(左一)与同事前往勘查工作现场

 

东极问矿的生态自觉

2016年,紫金整合了旗下四大勘查中心,我从东北亚地勘院调至厦门矿产地质勘查院,转战吉林珲春金泉岗项目。

我们深入长白山腹地和东部边境线,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中搭起厚厚的棉帐篷。珲春是东北虎、远东豹的栖息地,庆幸的是我们在野外虽然没遇到什么猛兽,却常遇开展“清山清套”行动的森警队员,在地质营地共同交流“荒野生存”的心得。

白山黑水间终迎突破,我们在这片区域发现了矿化线索,可后续这里被划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找矿成果虽然搁浅,但我们更感欣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保护让路,彰显了紫金矿业这个现代化矿企的生态自觉和ESG担当。

 

晋东北亮剑开新局

2017年秋,我赶赴山西繁峙县义兴寨金矿区。

这里原本面临资源枯竭、矿山闭坑风险,已被列为全国危机矿山。经过不懈的地质勘查,紫金人发现了河湾斑岩金找矿线索,并成立了山西紫金地质找矿会战项目部,我有幸被任命为会战项目副经理,前来支援地勘兄弟。

项目部苦战多年,在2020年提交地质报告,为矿山新增金资源量57.02吨。这一重大突破,是紫金地质人智慧与坚守的胜利。

地质报告的提交只是阶段成果,找矿还在继续。

我们把找矿靶区聚焦至义兴寨的另一个角砾岩筒——铁塘硐角砾岩。起初这个线索未受重视,经过我与项目部的兄弟们反复研究,认为该处具有重大成矿潜力。但面对巨大的投入与风险,是否推进深部探索始终无法敲定。

众人犹豫时,我们灵机一动——自己拿不准,就“摇人”,请专家出山!我们联系到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的老师,科研院所的教授以及集团地勘专家。让人感动的是,听说“宗门弟子”遇到难题,他们二话不说,风尘仆仆赶来现场支援。

经过一系列地表与井下精细勘察,专家组一致认可我们的判断,矿山和地勘院领导也全力支持。最终,在有限的钻探力量中我们精准锁定靶心,实现当年“首孔见矿”,成功在预测位置新增金资源量12.51吨。

功夫不负有心人,山西紫金地质找矿会战项目斩获中国地质学会2020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自然资源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优秀找矿成果”两项国家级荣誉。而我,正因紫金给予的重要机遇,得以亲历这场会战,并荣获集团二等功。

 

 

白晓明在第十六届全国矿床会议作汇报

 

转战北疆再出发

2022年,我肩负起更重的责任——任紫金集团地勘院项目管理处处长。

新职位的挑战在于:从深耕单一项目,转变为服务多个项目,保障集团资源增储线的畅通,让紫金勘探在全球落地开花。

这段时间,海内外捷报频传:黑龙江铜山矿深部勘查、刚果(金) K矿项目、塞尔维亚玛格铜金矿勘查均取得重大突破,“紫金速度”在欧洲腹地赢得赞誉,吨当量勘查成本远低于全球同行。这份荣耀,属于坚守全球一线的每一位紫金人。

 

 

2023年2月,白晓明(右一)在甘肃甘南地质项目调查

 

如今,我的坐标重回祖国北疆,在多宝山铜业任职副总工程师,仍干着老本行——找矿探矿、圈定靶区,更拓展至资源并购、矿证办理、矿山生产等新领域。

这座处于“生产—找矿—扩能”生生不息、循环运转的大矿,全资以来连续9年正增长,稳居紫金国内归母净利润前列、是地方纳税支柱、北方最大矿产铜基地,正是紫金矿业蓬勃生命力与强大资源掌控力的鲜活注脚。

“风雪多宝山”,是我此刻的战场,也是紫金人为祖国寻找丰富矿藏的征途的缩影;“星光紫金人”,是我,也是散落在祖国版图、全球各地的紫金战友。

从黑龙江的冻土到加纳的雨林,从西藏的高原到塞尔维亚的丘陵——每个经纬度背后,都有一群和我一样的紫金地质人,风餐露宿、叩问大地。我们经历各异,却都为那声“见矿了!”的呐喊热血沸腾。将个人价值熔铸于紫金矿业“为人类美好生活提供低碳矿物原料”的使命,这份热情与担当,永远滚烫而坚定。

来源:多宝山铜业 编辑:吴亚静